石家庄井陉县晋剧团:太行山上一枝花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14-06-20 08:49:25

 

  -记者手记

  坚守的背后

  说起井陉县晋剧团,人们赞誉最多的两个字便是坚守。

  一个县级小剧团,自1952年成立以来,虽然有沉浮,有坎坷,但60余年薪火不断,坚持演出至今,的确令人赞叹。然而在这坚守的背后,一定有一种源源不绝的力量支撑着它。这力量是什么?它来源于何处?也许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咂摸。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有着怎样的坚守信念,生存是首先要解决的。团长尹海军1976年进团,从唱小生入行,那时候的剧团还正红火,想学戏的人排成长龙,“上千个人里头挑我们几个”。然而时过境迁,从上世纪80年代戏曲低迷导致市场萎缩,到近年来资金短缺导致人才流失……最少的时候,剧团只留下了35个人,想唱台大戏都找不全演员。但是对晋剧的热爱让留下来的人始终不肯放弃,他们想尽办法生存……

  坚持为老百姓演出,往最基层的地方去,既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寻找到的生存之道。每年500场演出的百余万元收入,是全团各项支出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了节约人手、压缩资金,团里许多演员都是多面手。“刘玉生既是老生演员又是编导,武志军既是司鼓又兼音乐设计,李志军、崔海龙这帮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台上是演员,台下装卸、搬运什么的都是把好手。你说他们能干不!”说这话的时候,尹海军自豪中透着一些辛酸和无奈。

  “能够坚守下来的,都是认定自己只能吃这碗饭的。你看这几年走的不少,但也有回来的。赵成龙、赵景龙弟兄俩,去年上青岛打工,今年春节又都回了团,不是在外面挣不着钱,而是打心眼儿里喜欢晋剧,放不下咱团。”现在尹海军除了跑业务,还热衷于当红娘,给团里的年轻演员牵线搭桥,希望能够成就姻缘。“团里夫妻档有十四五对,我私下里是觉得这样更能稳定人心,大家相互扶持着往前奔。”

  为了生存,剧团一直没有放松创新。除了本县和省内的元氏、鹿泉、赞皇,剧团很大一部分演出市场在山西。“论原汁原味,咱唱不过人家山西梆子,但咱有自己的特色。”这特色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晋剧的柔润加上河北梆子的刚劲,文武兼长,使得井陉晋剧自成一派。2011年,井陉晋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唱腔有了,还得有自己的剧目。自编、自导、自演是剧团长期坚持的创作原则。一方面编剧长期跟团下乡,熟悉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熟悉自己的演员,知道每个人适合唱什么戏。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既有地方特色,又能缩短艺术产品的生产周期,也减轻了购买剧目的资金压力。多年来,剧团自创剧目36个,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培养了自己的编导力量。栾德宝、李夫一的《火烧庆功楼》,刘玉生的《井陉口》等作为拳头剧目久演不衰。

  团长尹海军是个能人。除了政府扶持、开拓市场,他还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2012年,剧团与河北达沃集团成功联姻,企业投资40余万元为剧团购置了LED电子屏,又出资300余万元支持《背水之战》的创作演出,使剧团上大戏成为可能。尽管如此,尹海军仍时常觉得愧对团里的兄弟姐妹,演职员们付出与收入的严重失衡让他难以释怀。“俗话说‘井陉人儿路上走,山西梆子不离口’。不是我们井陉人不爱晋剧,实在是生存艰难,我就想着怎么能让大家的工资高一点,生活好一点,让大家觉得坚守得有理由、有奔头儿!”

  走自己的路,育自己的人,唱自己的戏,顽强生存,执著坚守。60余年过去了,井陉县晋剧团依然在路上,路还正长!

关键词:石家庄 井陉县 剧团 太行山 一枝花

责任编辑:田平珍

相关新闻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