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人情消费让随礼回归“礼”的本义
城市晚报讯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放假,不管是“五一”还是“十一”,只要是不上学,就很开心。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很多人是越来越不愿意放假了,原因是每到放假的时候也是办喜事的高峰期,各种随礼红包,甚至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可真是“伤不起”。而这里有尴尬、有吃亏、有不情愿还有糊里糊涂,甚至有很多市民连网络都用上了,难怪有人感慨如今的随礼红包已经成了一个怪圈,不管人到不到,只要钱到就行。 变化>> 随礼花样翻新 礼金水涨船高 应该是从很久以前就有了这个习俗,家里办喜事都要摆上几桌,请亲朋好友聚聚,而来参加聚会的也都会送上自己的礼物以表示祝福。这也就是老话说的随礼了,也称随份子、凑份子。婚姻礼俗。是在男女结婚前,亲友们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做贺礼。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随礼非常的简单,随份子多是床单、被罩、水壶、脸盆等物品,大家凑在一起吃点花生瓜子,聊一聊、乐一乐就非常开心。可是近些年,这样的聚会渐渐地变成了大摆筵席,而范围也在逐步地扩大,不再局限于婚礼。孩子满月、升学,老人做寿,就连搬家都能成为一个由头。去参加聚会自然就要随礼了,也不再是从前一件心仪的礼物,渐渐地被钱取代了,金额还越来越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聚会的感情也渐渐地冲淡了,捎红包、打卡上、甚至连支付宝都成了人们利用的工具,当然这当中也就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和无奈。 随礼故事>> “红包炸弹”随长假来袭7天随礼13份 提起随礼的故事,李先生不由回想起两年前的“十一”长假,当时李先生刚毕业没几年时间,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也很乐观,可是没想到一个“十一”长假却让他非常尴尬。“就那么几天,我一下子从白领变回了穷人。”李先生打趣道。 就在要放假之前,李先生就开始不断地接到“报喜”电话,李先生说自己毕业有几年时间了,有的是结婚的,有的是家里生小孩的,有的是老人过生日的,还有买新房的,接电话都接到手软。 李先生住在一个镇子里,当地较大的饭店也就那么几个,“十一”7天假最多一天赶了4个场,还有两个婚礼干脆就在同一家酒店,一个早场一个中午场,李先生都没出屋就随了两份礼金。用李先生的话说,到最后已经不知道自己参加的是什么聚会,吃了半天不知啥事。 这个假期始终在赶场,李先生的钱包也遭殃了,这红包从200-1000元不等,总共随礼13份,不仅把工资都花完了,就连自己的积蓄也所剩无几。 请柬附带银行卡号感觉像被人追债 虽说花了不少钱,李先生和苏先生参加了朋友的婚礼也算是感情上的交流了,刘女士遭遇的却是让人不舒服的请柬经历。 刘女士毕业后就去外地打工,同时也在外地结婚生子。不过,由于大城市买房和工作的压力太大,再加上孩子没有人照顾,所以几年后刘女士选择回到故乡生活、工作。虽然回来了,刘女士和以前的朋友、同事还是有联系的。前两天刘女士接到一个请柬,请柬上的一行字让她心里是一阵阵地别扭。 “兹定于……举行婚礼,如果您离得太远不能来现场,可以将礼金打到银行卡上,卡号……”红色的请柬上写得非常明白,这是让刘女士直接给银行卡打钱了,最好笑的是,为了方便大家打款,这个请柬上写了好几个银行的卡号。 按理说旧同事结婚是喜事,再加上自己结婚时同事也随了份子,刘女士还考虑要不要回去一趟和老同事们聚聚。可是同事的这个做法,让刘女士打消了去婚礼现场的念头。最后就是按照朋友请柬上的卡号,打钱了事。 “虽然我在外地,可是人家给我随礼了,这钱我应该给还回去,可是随着请柬附上银行卡号,怎么都不觉得是送上祝福,反倒觉得有点被人追债的感觉了。”时隔一段时间,刘女士还是觉得别扭。 支付宝直接转账 钱到就当心意到 其实,随礼红包改为银行卡转账并不是刘女士同事的首创,在很多地方已经流行起来。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出现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支付宝直接转账。 闺蜜结婚致电郭女士,这么开心的事自然是高兴一番,可是人在外地工作很忙,不能到现场参加婚礼。不过这并没有难倒郭女士,动动手指支付宝直接转账,一分钟搞定礼金问题。“我去现场也就是去送钱,人去不了把钱转过去就行了,钱到就当心意到了。”郭女士说。 怪圈>> 为收回份子钱 即使不愿意也要大操大办 相信这些人的经历就是您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也相信有很多人在遭遇这些的同时会在心里暗想:“到自己的时候一定简单点。”可是真到了自己的大事,即使不愿意也要操办起来。说到原因非常简单:这么多年了,每逢过年过节就像赶场一样地随礼送钱,难道自己办大事,就安安静静、简简单单吗? 当然不能,一是面子上不好看,还有就是这些年付出的就收不回来了,所以也只能选择大张旗鼓地大摆宴席,亲戚朋友也要逐个通知。“其实我们也不愿意这么大张旗鼓的,一桌酒席还要不少钱呢,可是不办事,自己随出去的礼金就收不回来了。”一对新人说得有些无奈。 既然这随礼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遭遇和尴尬,收礼的人除了忙乱之外还要支付昂贵的酒席,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圈呢?又应该如何跳出这个怪圈呢? 分析>> 随礼已失去人情味 变成一种“社会病” 针对这个问题,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表示,这种现象就是市场经济惹的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所谓的随礼,已经从原来传统的习俗慢慢地变得没有人情味儿了。反而是转变成了社交的工具,也就是说从情感的交流转变成非情感的工具。这也是情感散发的一种变现,而情感的表达则是慢慢地淡化或者说更加地随意了。 “现在这件事情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是人们生活支出成本的较大一部分了。”付诚说。从目前的发展看,随礼已经从感情上升到钱的地步,随礼的金额是逐年增长,而对于那些已经付出很多的人来说,由于要“收回成本”,还要办喜事再把钱收回来,由此就变成了恶性循环。 “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应该把这种事看成社会病来对待。”付诚说。 倡导>> 让随礼回归表达情感层面 针对这个社会病,付诚表示,应该在社会上进行正确的引导,让随礼从社交、关系和工具的层面,回归到情感的层面上,不要给它附加上其他的目的。而这样一个氛围需要整个社会来规范,让大家真正地回归。 付诚表示,其实从去年开始中央倡导勤俭节约,还有出台了八项规定等等,对这种事有了很好的遏制作用,但这些规定只是针对公务员或者说体制内的人员的一个约束,并不是针对全社会的。所以,也可以进一步出台相关的规定,让市民也告别这样的陋习和不好的习惯。 本报在此发起倡导,希望大家节约人情消费,让随礼不单纯是金钱上的往来,而是增进相互情感的表现,在今后的随礼当中也不再出现尴尬和不情愿的现象。 (记者周博/报道) |
关键词:人情,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