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石家庄藁城新闻网 >>  地方文化

“藁城”的由来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作者: 2014-06-20 09:28:24

  “藁城”原为“槀城”,《宋史》和《金史》地理志的记载,都是用的“槀城”。元朝的《元史》,则把“槀城”改成了“藁城”。

  如《元史·董俊传》:“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俊寡不敌众,弃金降元蒙。董俊善骑射,为政宽明,授之为‘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承制授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具体说,就是在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槀城更名为永安州,后又改为槀城,还在“槀”字上加“艹”字头,名为藁城县。由此可知,“槀城”之“槀”,就是在金末元初改为了“藁”并开始使用的。

  那为什么槀城”的“槀”字,要加上“艹”字头呢?据《藁城志》记载,是元朝的一位皇帝所赐:“槀城是个死城,只长野草不养人的荒凉城。”所以,“槀”字上要加“艹”字头。”

  但是,如果通过历史去考证,则不是这样的,“槀城”的“槀”字加上“艹”字头,有着很深的渊源。相传,在周朝,槀城地区的“槀人”是地官下属机构,是管理粮草、马匹之官。到了汉朝,根据槀城从黄帝至夏商周以来的人文历史,设置槀城县。唐朝时又出现了“藁人”一词,如在《唐书·张巡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城中矢尽,缚藁为人千余,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藁人还,得箭数十万。”“藁人”,就是用谷草秆或稻草缚成的人形,以迷惑敌人。那时,藁城盛产黍、稷、高粱、玉米,不仅可供缚“藁人”,还是养马的好饲料。到了宋朝,又恢复槀城县,还把九门县并入槀城县。元朝,把槀城升为永安州,后又改为槀城,并在“槀”字上加“艹”字头,设立藁城县。明朝,藁城成为了养马基地。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连真定府城驿的驿站,也由藁城来供应马匹草料,加之藁城物产丰富,处于畿辅之地,就是宫廷的膳食,如宫面、宫酒也都由藁城供应了。

  可见,槀城的“槀”字,之所以加“艹”字头,就是因为藁城辖区内农产品特别丰富的缘故。为什么藁城的农产品特别丰富呢?据史料记载,在唐宋元明清时期,藁城周围有滹沱河、白洋河、磁河、木刀沟几大水系,特别是南边的滹沱河、北边的木刀沟,这两条河流的水量极其浩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其水四时不涸,其人借以艺稻,每遇秋风,稻浪千层,遍地胥成云绵”就是对当时丰收景象的生动描写。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全国定九州,黄帝建都涿鹿,藁城处于冀州中部,其境内就流传着“黄帝授丝”“嫘祖教民养蚕”的故事。藁城还是商族老家,是商朝纺织工场和养马基地。而且,自古以来,藁城人民就有“急农桑,崇礼让”的习俗。

  如此看来,“槀城”变“藁城”,还是实至名归的呢!

  魏宝

关键词:字头 记载 藁城县 元朝 改为

责任编辑:田平珍

相关新闻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