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2日,张永利的女儿张可鑫(11岁),在大街上捡到现金200元,经寻找找到失主陶建立。”这是藁城市岗上村第188本《功德录》的最新一条记录。这本《功德录》是岗上村民的骄傲,是另一种形式的“雷锋日记”。只不过,这次“日记”里的“雷锋”是整个村的大多数村民。对于他们来说,争做好事,早已形成了人人相传的村风。 今年43岁的村民付文柱是村里的一名义工,对于自己做过多少好事,付文柱早已记不清了,但对于三十年前自己家里没有劳动力,村支书带人前来帮助收小麦的情形却记忆犹新。他对于争做好事的村风有着最简单的理解:“别人以前常帮我,我想别人能帮我,我也得帮别人。”现在的他,种树、扫雪、帮过“三秋三夏”,甚至走在田边时,只要看到有人忙不过来,他就会直接上去帮忙。 一件助人的简单事情、一颗感恩的心,一种“记忆”的方式,就是岗上村村风树立起来的最初样貌。后来,用脑“记忆”变成了用笔“记载”、用声宣传,岗上村的村风通过大喇叭、通过《功德录》慢慢渗透到更多村民的心里。 从1982年至今,近32年未间断书写的《功德录》,记载了11万多件好人好事。如今的岗上村,自行车不加锁、门市不安卷帘门、楼房不装防盗网,百姓富足,和睦相处,良好的村风促进着岗上村经济的发展,让其成为周边数一数二的富村。 一本《功德录》,成为岗上村凝聚正能量的新载体、传播正能量的新动力,更成为岗上人幸福生活的见证者。在这里,乐于助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之风盛行,淳朴的民风让许多“外来户”大受感动,为有这样的好环境而踏实,并自觉融入到爱心助人、诚实守信的行列。而其中的不少事迹,也开始出现在了《功德录》里。 现在的岗上村,仅注册志愿者就达300多人。多年来,全村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累计修建村内道路总长超过15公里,村民累计出义务工20多万人次。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岗上村先后两批26名志愿者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并为灾区捐款1万多元,涌现出许多让人为之感动的典型事迹和模范人物。 目前,岗上村已连续20多年保持了省级文明村的荣誉称号,1999年还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2009年、2011年先后三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燕赵晚报记者张瑞谦实习生杜甚彦 |
关键词:功德 村风 村民 荣誉称号 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