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正逐步走出低谷
2012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超高收视率。但是,公众对纪录片是否真正了解?纪录片在公众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公众接触纪录片的状况如何?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传播效果实验室开展了“中国纪录片公众形象调查”,力图探讨城市居民对纪录片的认知与观看状况,纪录片观众的基础状况、偏好以及评价标准等问题。
学历越高对纪录片认知度越高 该调查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由小众向公众实现了一次成功的拓展,中国纪录片正逐步走出低谷。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在过去半年里观看过纪录片,学历越高的群体对纪录片的认知度越高。陪伴过数代人长大的《动物世界》观众比例最高,群体覆盖至73.9%,央视的《探索发现》则收获了50.7%的观众粉丝,其余类似《大国崛起》、《春晚》等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与频道亦在群众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纪录片传播格局中,CCTV-9纪录频道是目前最大的一条传播渠道,有超过60%的人通过CCTV-9收看纪录片。此外,2012年开始,CCTV-9的一系列优秀纪录片节目开始进入海外市场,2013年,该频道节目在东南亚地区的商业定价首次进入第一梯队,和英国BBC、美国Discovery等国际著名机构节目相当,提升了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的产业定位。 “升级版限娱令”促进纪录片发展 《舌尖上的中国》之后,中国纪录片没有万众瞩目的焦点,没有轰动一时的作品。然而,恰恰是平静的表象下面,隐藏着重大转机:中国纪录片正在资源重组,拓展平台。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升级版限娱令”,限制了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等节目类型,明确要求按周计算,平均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这意味着,中国纪录片每年增加播出6000小时。张同道认为,借力政府倡导的强劲之风,纪录片市场无疑将迎来一季发展的春天。 2013年,中国纪录片产业由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期,年生产规模超过15亿元,市场规模超过22亿元。纪录片专业频道公司化运作已全面启动,民间力量迅猛崛起。例如,良友文化传媒的日播纪录片栏目《纪录时间》2014年元旦在23家电视台开播,其中卫视4家,地面频道19家,目前已经签约30家。而从纪录片发展趋势看,网络新媒体自制的微纪录片可能成为一个新方向。 一部《舌尖》,难掩生存窘境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市场的打磨下逐渐学会生存,工业化生产模式为纪录片带来生机和活力。但在娱乐疯狂的严酷媒介生态中,纪录片的头上始终有一把悬顶之剑。 当下,中国纪录片产能仍严重不足,产品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平台的增加,这一矛盾在2014年将更加突出,其深层原因正在于人才匮乏。目前,电视平台在市场中占据压倒性优势,而制作公司利润较低,创意价值无法在委托制作模式中得到体现,纪录片的版权、播映权销售价格严重偏低,从而导致行业优秀人才外流,而行外优秀人才不会流入。与此同时,48%的公众尚不知纪录片为何物,有1/4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观众不知道它是纪录片,甚至把它归为电视节目、电视剧甚至电影。“与电视剧、电视栏目相比,纪录片的公众认可度还有待提升。”张同道说。
|
关键词:纪录片,低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