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寿县城,要打听县委在哪儿,多数人都会简单明了地告诉你:“古城西路上的那几排平房就是。”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60年风雨沧桑,如今,这个“蜗居”着灵寿县委9个部门、160多名工作人员的县委大院,依旧本色不改:石板铺就的地基,青砖垒砌的墙体,用木头椽支撑、芦苇席和着黄泥做成的房顶……虽几经修缮,但房屋的主体结构始终没变。 真的挤不出钱来改善办公条件吗?当然不是!只是“抠门儿”的历任县委把原本用于建设综合办公大楼的资金,一次次“大方”地用到了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上。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才让灵寿县委大院成为百姓心中的“最美”。 在灵寿,最好的楼房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对灵寿来说绝不是一句口号 2008年以前,尹秀江最害怕的就是过冬天。时任灵寿县职教中心校长的他,每天晚上都要拎着一把大铁钩子,在校园里来回巡逻。 铁钩子是用来钩窗户的。“那时候学校里没暖气,都是烧煤炉子。晚上风大点儿、冷点儿不怕,怕的是老师、学生中了煤气,那可就出大事了。”尹秀江感慨地说,“看到哪个宿舍的窗户关得严,都得给钩开一道缝。” 让学校用上暖气,说起来容易,可对灵寿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来说,却处处作难。没钱,那就想办法挤!2008年,县里把原本用来建设综合办公大楼的1300万资金,全部用到了262所中小学校的供暖改造工程上,使全县2.3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彻底告别了煤炉取暖的生活。 如今,已是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尹秀江,说到此事,打心眼里敬佩县委当年的决定。“在灵寿,最好的楼房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这一点不夸张。”尹秀江说。 让尹秀江难忘的还有一件事。2006年,县职教中心申请晋升省级重点职教学校,可硬件不达标。为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时任县长批了100万元,让职教中心购买机械加工、畜牧加工、旅游烹饪等必需的设备。尹秀江找到当时的常务副县长要钱,常务副县长紧锁眉头盯着批示瞅了足足5分钟,然后说:“100万啊!上哪给你弄去?”话虽这么说,100万元还是“挤”给了职教中心。消息传出,有人对尹秀江说:“县领导们的车都破得不行了,不买车,给你们学校买设备,你真幸福啊。”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灵寿,教育水平已经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3年9月,灵寿县偏远山区5个乡镇的1100多名学生,搬进了灵寿二中刚刚建好的新校舍。而这,都得益于灵寿县2011年开展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投资超过8000万元,新、改、扩建7所山区中心学区小学,山区小学生寄宿比例达到了78.3%;新建1所城区寄宿制初中,可容纳3000名学生就读。当年的“黑屋子、土台子、煤炉子”,在校园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成为历史。 “这比我原来的学校大得多,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老师差不多每节课都用,有时还放电影看,非常棒。”谈起新校园,家住南燕川乡北燕川村的朱春悦说。 |
关键词:最美县委大院,灵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