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共灵寿县委办公大院。 反对“四风”服务群众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探寻灵寿县委大院之“美” 红瓦、灰墙、翠柏、红灯笼,虽不是高楼大厦,但整洁朴素,这是灵寿县县委大院给人的第一印象,只是,细观之下,已被风化的红色砖瓦、带有条条裂缝的墙体和参天的大树,都在无声透露着这个大院的历史痕迹。然而,随着视线向大院所在的县城西北角延伸,方圆几里内,占地70多亩的花园式学校灵寿二中刚刚投入使用;20层高的安居保障房已经建成;占地约90亩的高标准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 千年古县灵寿日新月异,县委大院依然“蜗居”。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60多年,这个两进八排,占地22.5亩的小院一直是灵寿县委所在地,跨越一个甲子,未拆迁、未重建,本色不改。默默地见证着灵寿县干部群众对艰苦朴素、亲民爱民作风的传承与坚守。 近日,记者走进灵寿县县委大院,探寻大院朴素的外表下折射出的大爱之美。 重建四次搁浅 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灵寿县教育局副局长尹秀江从事教育工作30年,他清楚地记得,2008年,他任教过的县职教中心终于用上了暖气。此前有5年的时间里,为了防止师生煤气中毒,每个晚上,他都拿着一根烧煤炉用的铁钩子,整个学校转两圈,看到哪扇门窗关得死死的,就用铁钩子把窗户砸碎。那一年开始,他再也不用拿着铁钩子满校园转了。 不光是县职教中心,2008年,灵寿县花费1389余万元,对全县262所中小学校实施供暖改造,让全县中小学校告别煤炉取暖。而这笔钱原本是用来建设县委综合办公楼的。 灵寿县县委大院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早已被建设部门列为D级危房。灵寿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和韵曾经在这个院里工作了28年,他回忆大院的办公条件,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时大家正埋头工作,房顶上会突然掉下块土砸在桌子上。为保障办公安全,县委因陋就简对房屋进行过几次修葺,墙面红色砖被涂成白色再被刷成灰色,路面从土路变成砖路、石子路再到石灰路,但始终没有舍得花钱进行大的修建。 “灵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哪里是刀刃?哪里群众最需要,哪里就是刀刃。”现任县委书记宋存汉一语道出了县委大院60年不变背后朴素的为民情怀。 灵寿县历年相关会议纪要显示:1988年征地15亩,准备新建办公楼,但根据县情把资金用到了改善民生上;1993年筹集150万元资金,计划改善办公条件,但为了农业发展,资金被用于修建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盖起当时县城最高的5层楼;1995年、1996年的大规模县城建设中,新建县委办公楼被列入总体规划并已选好址,最终筹措到的资金用到了民生项目建设上;2008年计划建设综合办公大楼的1300万元被挪用在学校暖气工程。 就这样,重建县委大院的想法一次次被搁浅,筹集到的钱也一次次地被“挪用”到了“刀刃”上。 60年不重建,是一次干部作风的传承与接力。灵寿县委大院历经近20位县委书记。背着粪筐当县长的高贵山、与百姓同吃同睡同劳动的县委书记刘俊江……伴随着一辈辈干部亲民爱民佳话的传颂,亲民爱民的作风也被传承至今。 60年作风的传承,让千年古县日新月异,鳞次栉比的高楼、漂亮的学校、宽敞的广场、便利的市政设施,县委大院依然蜗居其中。“全县还有7.6万贫困人口,怎么可能忍心去花钱盖办公楼,所以只要还安全,还能用,我们县委会一直在这里办公。”宋存汉说。 朴素务实之风 扎根在每一位干部心中 走进容纳近200人的县委大院,掀开一个普通科室门口的红色棉门帘,只见,14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挤了4名工作人员,桌椅电脑资料柜是全部家当,被喷了一遍又一遍油漆的木质柜子还在用着,有的办公室一角房顶的天花板裂缝,露出了里面的芦苇,而县委书记的办公室也只比普通办公室多了木地板和沙发。 在灵寿县,不只是县委大院让人看着寒酸,县政府两座办公大楼也是分别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旧楼。普通单位公务用车,多是被喷漆改造过的政法部门淘汰下来的车,县财政压缩支出,普通单位干部年人均办公经费支出只有1000元,大大低于全省标准…… “要改善办公条件,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没有能力,只是要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还有很大的步子要迈,要埋头苦干容不得讲排场、摆花架子。”县长周雪军说。 抠门,抠出来的是作风。如今,朴素务实、不讲排场的作风已经渗透进各个工作环节,扎根在干部心中。记者在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办公室看到,干事王苏阳的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着一摞用过的纸张,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要双面打印的。“这种办公条件我们一点儿不觉得艰苦,反而干劲儿更足。” 古朴素雅的县委大院打动了身边的群众,被群众称为“最美县委大院”。灵寿镇北关村紧邻县委,53岁的村民王文革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这样的县委,我们老百姓看着舒服、接地气,进去办个事儿方便,不用‘周游列国。’” 大院内外干部作风也打动了外来的投资者。 近日,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的云母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在灵寿落地。签约前,项目负责人河北睿哲投资有限公司法人王理平到灵寿县进行过多次考察,他表示,灵寿干部务实的作风是吸引公司最终落户的关键因素。 “我们整个项目投资周期长,大约有七八年时间,必须要选一个作风务实的合作对象。”王理平说。在与灵寿干部接触中,王理平的投资信心与日俱增。去年年底,灵寿县领导带队五人到项目所属集团总部成都考察,令王理平深感意外的是,与以前接待过的各地考察团不同,灵寿干部考察团到成都后直奔项目点,考察完立即赶回了灵寿,前后只用了一天,集团安排的与项目无关的任何景点参观等都没有去。“他们高效务实的作风很对我们‘口味’。”因为谈项目,王理平到灵寿县委大院去过五六次,“院里小平房甚至不如我们那儿镇里的办公场所,干部接待我们从来不坐在办公桌前谈事情,总是坐在沙发上、热情地给我们倒水,这让我觉得这里的干部不摆花架子,不讲排场。在这里投资我们有信心。” 干部务实的作风和高涨的干劲儿,造就了好的投资环境,引来了一批好的项目。去年,环保(节能)产业园、石材全产业链综合开发、云母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三个单体投资超百亿项目成功签约,数量和体量创历史之最。投资45亿元的食用菌产业园项目也正在积极对接洽谈。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68个,完成投资45.7亿元。 对百姓“大方” 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 “抠门”的灵寿县委、县政府,对群众却很大方,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虽然财政一直紧张,但用于教育、民政、农村、交通等民生投入却并不低。 根据县财政部门一份统计,2013年,灵寿财政全部支出为11个亿,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达到9.7亿。2008年至2013年,灵寿县民生支出逐年递增,从3.8亿提高到9.7亿,民生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从78.88%增加到84.3%。其中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教育、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 如今,在灵寿县最美的建筑是校舍。2013年,投资8000万元的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投入使用。全县5个深山区乡镇的3000多名学生,踏进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花园式的校园。在这里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全校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学生上课用的是“优课系统”软件……尹秀江告诉记者,从2008年至今,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总投资2.218亿元,使全县教育告别了“土台子、泥孩子”时代,并率先在全市设立县长教育特别奖;为山区教师提供交通补助等。去年因为教学特别突出,灵寿一中付世亮老师获得了10万元的县长教育特别奖。他告诉记者,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县里千方百计筹资培育教育事业,被老师们称为“带血的乳汁”。 在灵寿,最舒服温暖的建筑是灵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这里光荣院、敬老院、儿童福利院三院合一,2012年底刚刚投入使用。宽敞的院落里,三座浅红色多层建筑矗立其中。走进光荣院,89岁的陈老店老人正和老伙计们围在一起看电视。“屋里有卫生间、用的是地暖,政府对待俺们真算关心。”掉了牙的老人笑起来像个孩子。据了解,去年,灵寿县完成了7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5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发放农村、城镇低保金和五保供养款1826万元。 在灵寿,最高的建筑是位于县委大院旁的安居保障房项目,20层的建筑已经完工,与低矮的县委平房相比显得格外醒目。 …… 但,在群众心里,灵寿县最美的建筑是60年不变的县委大院,60年优良作风的传承与坚守,在红瓦灰墙的平房间,升起了一座精神的灯塔。
|
关键词:县委大院,四风